镇江:一座城市的英雄气

2023-07-02 21:41:00 来源:北京日报

北京晚报·五色土 | 记者 傅力


(资料图)

久闻镇江金山寺的大名,不是因为许仙白娘子的传说,也不是因为苏东坡和佛印的禅机妙语,更不是因为慈禧大寿的天地同庚,而是因为《说岳全传》中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。

黄天荡围金军48日

第一次见到金山,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与杀气森森、奋楫冲锋的水战场面联系起来的,这座山实在是太美了,绿树掩映,檐牙高啄,中冷泉、仙人洞、慈寿塔,处处显得安逸祥和。禅意幽深,是一处少见的“寺裹山”的佛教圣地,难怪自古就有“江心一朵美芙蓉”的美誉。

仰望金山,果然只见寺不见山。

金山只有40多米高,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,万川东注,一岛独立的它却留下无数诗词歌赋与文人故事。据说,当年完颜亮看了柳永的词,打着观赏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”的幌子,动了纵兵南侵的野心。金兀术是不是也因为读了“楼台两岸水相连,江北江南镜里天”(沈括《夜登金山》)的诗句才决定一睹美景,冒险上金山呢?不管动因如何,公元1118年,十万金军遮天蔽日般奔向镇江,在金山前的广阔长江江面上与宋军对峙,并以此为发轫,拉开了著名的黄天荡大战序幕。

站在金山顶上,远处的长江清晰可见。

宋将韩世忠率领八千军民同仇敌忾,中流鼓枻,使其终不能前进一步,金山成了金军心头的梦魇。再看山顶上战旗猎猎,击鼓催征,梁红玉飒爽英姿,亲冒箭雨,擂鼓助战。南宋军民越战越勇,金军且战且退,慌不择路败进死水港黄天荡,被堵在里面整整48天。十万金军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。此前在金兵“搜山检海捉赵构”的喊声中被吓破胆的宋高宗闻听捷报,也神气起来,甚至打算御驾亲征。

就在宋军准备犁庭扫穴,痛歼顽敌,一雪靖康之耻时,叛徒出现了,已成瓮中之鳖的金兀术侥幸逃脱。据《宋史·韩世忠传》记载:“兀术募人献破海舟策。闽人王某者,教其舟中载士,平版铺之,穴船版以棹桨 ,风息则出江,有风则勿出……又有献策者曰:凿大渠接江口,则在世忠上流。兀术一夕凿渠三十里。”一夜挖渠三十里,放现在也称得上是水利工程上一大奇迹了。金兵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窘态可见一斑。

自古凛然英雄气

传统小说《说岳全传》中刻画了好几个叛徒的形象,秦桧、张邦昌、刘豫、杜充等等皆有名有姓,有血有肉,唯独对黄天荡里的这个献计挖渠的叛徒语焉不详。史书上也只是说“又有献策者曰”,《说岳全传》则把叛徒虚化成一名秀才的形象,而且告密后飘然而去,不知所终。秀才姓字名谁,不知道,哪里人,不知道。老实讲,很多年来,笔者都对这个秀才耿耿于怀,为黄天荡之战的先胜后败深感惋惜。

前不久,笔者参加了全国报纸副刊研究会,在“行走大江大河,抒写水韵书香”活动中,与一位江苏镇江的文化学者聊起了黄天荡之战,并把自己的心结告诉她,希望得到叛徒更多的信息。她若有所思地说:“有人说黄天荡之战是在镇江打的,有人说不是在镇江打的。那么叛徒就有可能是镇江人,也可能不是镇江人。其实,现在‘人肉’叛徒已没意义,因为不管他是哪里人,都不能拉低当地人民奋起抗金的高大形象。特别是镇江人民,在几千年的对敌斗争史上,始终都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。”

金山寺的大门

在之后的几天里,随着对镇江的进一步了解,笔者深感此言不虚。镇江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,地处南北要冲,东西通衢,有长江锁钥之称,自古就是军事重镇,因此不可避免地发生过多次重要战斗,而在战斗中,镇江军民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一直为人所感佩。

京口兵打赢淝水之战

早在东晋时期,北府兵就是这样一支神一般存在的队伍,他们英勇善战,作风强悍。《晋书·郗超传》记载:“京口酒可钦,兵可用”。京口指的是镇江,京口兵指的就是在镇江招募的北府兵。公元378年,氐族政权前秦派出17万大军攻打襄阳,一路势如破竹,东晋将领谢玄率五万北府兵救场,四战四捷全歼敌人。淝水之战的历史意义大家再熟悉不过了,而这场以少胜多的传奇就是由北府兵上演的。

公元383年,前秦王苻坚为报前仇,决定卷土重来,倾全国一百一十二万之兵,以投鞭断流之势南下,大有鲸吞江南之威。仅有八万人的北府兵众志成城,淝水一战中,长风怒卷,势不可当,把百万敌军打得一败涂地,苻坚退回北方后,庞大的前秦帝国就此土崩瓦解。京口北府兵以一己之力保江南的稳定与繁华。之后,东晋将领刘裕讨孙恩,灭桓玄,取巴蜀、伐南燕、征后秦,最后建立了宋朝,也是靠的北府兵。

恩格斯盛赞镇江抗英保卫战

镇江圌(chuí)山北麓的五峰山,犹如一只神龟探入江中,这里就是万里长江中著名的“圌山关”,圌山炮台就建在探入江中的大矶头和二矶头上。走进炮台遗址,“圌山炮台遗址纪念碑”格外引人注目。

1842年6月,英国侵略军悍然发动“扬子江战役”,将镇江作为进攻目标,因为侵略军明白,镇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英军此举就是妄图切断运河航运,扼住清廷南北的经济命脉。7月13日,英舰队进入圌山江面,炮台守军开炮迎击,打响了抗英第一炮。英军船坚炮利,火力猛烈,守军顽强奋战,宁死不屈,圌山最后因弹尽粮绝,被敌人攻占。在焦山炮台,誓死不退一步的守军,用大刀长矛与英军展开白刃战,最终全部壮烈殉国,血洒炮台。

7月21日清晨,数千英军兵分三路进攻镇江城。清军终因武器落后,无法阻挡住英军的涌入,城门被打开,但守城官兵们挺身竟节,誓死不降,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街巷战斗。他们与进城的英军短兵相接,有的徒手将敌人摔下城墙,有的扭住敌人一起跳墙同归于尽。但因敌众我寡,守军全部壮烈牺牲,副都统海龄自焚殉国。镇江之战,是鸦片战争以来英军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战,也是英军遭受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。恩格斯在评价镇江抗英保卫战时就说:“如果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英勇抵抗,英国人是绝对到不了南京的。”

英雄之歌代代传唱

抗日战争时期,镇江军民的英雄气概更是可歌可泣。1937年12月3日和5日,日军在进攻镇江时遭到中国守军坚决抵抗,官塘桥、三里岗、砚梁山等多处发生激战,敌军伤亡惨重。8日上午,我驻象山炮台守军人皆虎贲,炮尽雷轰,毙敌百余名。日军不甘失败,随后在飞机、重炮配合下登上焦山。驻守炮台的骆禧标等12名士兵组成敢死队,誓死抵抗。

镇江失守后,民间自发的抗日斗争此起彼伏,在农村普遍建立了自卫队、刀会、枪会等组织。比较有规模的地方抗日武装包括丹阳的管文蔚部、贡友三部、姜小龙部等。在句容有许维新部、张雍冲部、樊玉琳部。1938年6月17日,粟裕率新四军在韦岗初战告捷,极大鼓舞了镇江人民的抗日斗志,揭开了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序幕。

大江滂滂,长风泱泱,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,镇江之城,英雄辈出,运河两岸,俊杰不断。从巾帼英雄梁红玉,到抗英殉国的海龄;从视死如归、绝不投降的黄竞西,到“4·29”武汉空战中勇撞日本敌机的陈怀民;从投笔从戎、绝食殉国的新四军团长巫恒通,到长眠于茅山脚下的7000多名烈士。无数英雄谱写了一段段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。

于高山之巅,方见大河奔流;于群峰之上,更觉长风浩荡 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,身处在伟大奋进的时代,立足于英雄气概的城市,当下的镇江人民正在新征程上,秉怀初心,阔步前行,把千古凛然的英雄之歌一代代传唱下去。(责编:张玉瑶)

标签:

最近更新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