舆情关注|“网红景点”变“长红经典”,拢共分几步?

2023-08-24 04:53:46 来源:文旅中国

近日,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《一度“谢绝参观”的重庆网红小区,如今怎么样了?》文章,报道了重庆市“网红”景点白象居的“起死回生”。白象居小区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走红,小区楼宇之间有一个空中连廊,可以拍到长江索道、东水门大桥等多个地标。因重庆独特的地理风貌,小区24层的高楼没有电梯,但1楼、15楼的出入口都联通马路,令人啧啧称奇。正因如此,近两年到白象居“打卡”的游客越来越多,拥挤的楼道、喧嚣的环境以及私搭乱建的商铺,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,还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。


【资料图】

居民们曾自发在小区入口处树立“谢绝参观”的牌子,禁止游客入内,白象居这个“网红”景点一度沉寂。后来,在当地社区的牵头下,居民自发成立了“白象居自治服务队”,他们贴上分流纸、设置导引牌、安排巡逻队,商铺私搭乱建的行为也被严厉制止,经过有序管理的白象居重新迎回游客,这回游客放心,居民满意,商铺也能够安全运营了。该报道一经发布,“网红景点变长红经典”话题热度持续上升,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与关注。

图源:网络

一、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

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,以8月20日0时至8月22日13时为周期,以“网红景点”“白象居”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,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8月21日,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。

图:舆情关注走势图

8月20日,CCTV-13东方时空栏目对白象居在街道社区的指导下,探索居民共建、共建、共享的管理方式,平衡网红景点发展和居民生活日常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。报道一经发出便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,舆情热度持续升温。

8月21日,@央视新闻发布《一度“谢绝参观”的重庆网红小区,如今怎样了?》, #曾谢绝参观的重庆网红小区怎么样了#、#如何治理网红景点扰民现象#、#如何让网红景点变长红经典#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。对此,@CCTV4、@央视网、@中国经营报、@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转发,舆情热度迅速攀升,当日到达峰值,实时传播信息量为715条。此后,舆情逐渐回落。

截至8月22日,从信息分布情况看,监测时间段内,监测到总信息1005条,微博870条,客户端87条,视频28条,网站17条,互动论坛2条,微信1条。从媒体传播渠道来看,微博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,占比86.56%。

二、网友观点

对“网红景点”“白象居”等相关事件网络评论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:

图:网友评论分布图

一是认为白象居应加强管理,占比约38.9%, 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
@白雪飞流:一大堆人进小区,产生的物损却只能小区的居民去承担,这样肯定不合理,得有机制反哺回去,才能真正找到平衡点

@俊包的守护者:加强规范管理,让白象居越来越好

二是对重庆相关部门的应对表示认可,占比约30.2%, 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
@阿童部:堵不如疏,重庆很棒

@巨齿:政府和居民同时明确责任义务和权利,好好管理,持续发展

三是对白象居作为网红景点提出质疑,对占比约18.5%, 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
@南方夏夜2021:还是反对,住宅区就是住宅区,不是旅游景点

@小岛风吹残雪:在外面也就算了还非得进人家小区里

四是对网红景点乱象治理提出建议,占比约10.9%, 典型网友评论如下:

@青箧:网红变长红要有独一无二内核的,重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文艺之城,要有自己山城特色,要适宜穷游者长期居住,要博爱那些弱势人群,总之要有人情味

@北京云儿朵朵:网红景点需要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管理方式,让居民、商户和游客三方和谐共赢

三、舆情点评

白象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,它本身是一个老小区,有500多户住户,因特殊的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走红,成为游客们竞相打卡的“网红”景点。白象居并不具备承载大量游客的公共基础条件,再加上缺乏有效管理,导致当地居民对游客产生抵触心理,甚至一度自发抵制游客参观。后经当地政府协商,居民们自发成立了白象居自治服务队,并设立管理服务站。白象居从“网红打卡地”摇身一变成了景点有管理、游客有引导、经营有收入的“景点示范区”,实现了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的蜕变。

随着自媒体的发展,“网红打卡”式宣传大行其道,原本籍籍无名的景点,经过网络推手的精心打造,顷刻“名声大噪”,引来无数游客跟风前往。然而舆情热榜上,#网友吐槽天空之镜景点# #保定某网红景点垃圾遍地# #避雷照骗网红景点# 等词条却居高不下,网友纷纷吐槽“网红”景点名不符实。

“网红”景点频频“踩雷”,屡屡“爆冷”,归根结底有以下几个原因:服务失位、管理不善首当其冲。巨大的人流量为当地景点管理和交通秩序造成冲击,一旦管理失当,不仅会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抗议,造成安全隐患,更会使景点的旅游生态迅速恶化,口碑严重下降。例如楚雄新晋“网红”景点——汪官山段河道,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,垃圾遍地,商贩占道经营,孩童在禁水区游泳,严重影响周边环境,这样的景点,注定只能“风光一时”,人流散去,只剩满地狼藉。“滤镜”过重、宣传失实频引乱象。

前段时间,湖南郴州滴水源景区因为其斥巨资打造“天空之镜”宣传照与实景反差太大,被网友骂上了热搜,阅读量高达2.9亿。无独有偶,福建漳州东山岛被誉为“秘境”的鱼骨沙洲,现实只有浅浅一点;刷爆朋友圈的杭州小冰岛,现场只有一个平平无奇的水塘和两座光秃秃的矮山;宛如宫崎骏动漫场景的武汉府河湿地,其实只有一片矮小的草丛......种种“挂羊头卖狗肉”式的虚假宣传不仅不能长久,还会消费社会信任,让“网红景点”沦为人人喊打的贬义词。同质改造、逐利运营屡遭吐槽。

甘肃天水古城斥近9亿巨资修缮,修完却摇身一变成了商业街,此种现象绝非偶然。全国各地涌现出的“网红”古镇面貌大多相似,餐饮店铺是连锁的,游乐设施是雷同的,就连披着古建筑外壳的现代商业风格都是复制的。失掉风情人文特色的景点,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,犹如无根之草,只能保一时之绿。

“网红”景点该如何打破时效桎梏,实现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的转变,有以下几点建议:第一,加强对“网红”景点的统筹管理,取缔劣质景点,“转正”优质景点。近年来涌现的很多人造“网红”景点压根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、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,也不具备提供大规模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。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介入,对符合条件的景点加以规范,对劣质景点加以取缔,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,维护游客权益。同时,治理也要因地、因时制宜,积极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,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。第二,严厉打击虚假宣传、过度宣传等行为。面对“滤镜”过重的景点宣传,平台需把严审核之关,市场监管部门应应重拳出击,依法严厉打击,警示景区只有踏实提升服务质量,改善旅游体验,才能够在阳光下健康发展。

第三,引导舆论走向,对虚假宣传说“不”。权威媒体负起舆论监督与引导之责,对重庆白象居这类榜样景点大加赞扬,增加曝光率;对郴州“天空之镜”这类反面案例多加批判,倒逼景区良性发展、优质发展。第四,摒弃短视思维,打造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。景区经营切忌“赚快钱”,着力挖掘景区人文特色,提高旅游服务质量,优化旅游产品结构,规范商业经营模式,加大旅游信息化、数字化标准建设,打造让游客“乘兴而来,尽兴而去”的优质景区,提升景区长期口碑。第五,具备思辨能力,练就“火眼金睛”。人造“网红”景点常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、求异心理“割韭菜”,网络信息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,新时代的网民需常备警惕之心、思辨之力。

责编:武玥

标签:

最近更新

MORE